时间:2022/8/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皮肤病医院那里好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安证券,郑小霞、刘超)

1引言:浦东三十年再腾飞

浦东改革迎来新实践、新任务、新定位,三十年再腾飞。年6月7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拟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浦东改革创新实践需要,遵循宪法规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制定浦东新区法规,在浦东新区实施。

年决定开发浦东,年浦东新区正式成立,历经近三十载。自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开发上海浦东至今,已近走过了三十载的时光。从最初的川沙县,到年决定开发浦东,再到年正式成立浦东新区,年浦东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年南汇区的并入,浦东的改革进程可以看作是上海、中国不断改革的缩影。

浦东新区为上海最大的行政区,面积占到上海的近2成。从地理上看,浦东位于黄浦江的东岸,地形类似三角形。从行政区域来看,在全上海16个区中,浦东新区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到全上海的近20%,是上海最大的行政区。此外,浦东新区还是上海创新和改革的前沿阵地,包括有张江科学城、上海自贸试验区、陆家嘴金融中心、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世博区、及临港地区等。

浦东经济在上海各区中拥有绝对优势。上海年的GDP约3.6万亿元,其中浦东新区的GDP总量就超过1万亿元,单一个区的水平已经与新疆一个省的GDP几乎一致。GDP组成来看,上海浦东新区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在年之前,第二产业处于领先位置;年后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快速崛起,成为GDP重要组成部分。

浦东新区常住人口为全上海最多,且外来人口占比超4成,对人才具有吸引力。人口的变化能够代表一个区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从年的数据来看,上海浦东新区的常住人口约万人,占全上海余万人的23%;同时在浦东常住人口中有超过4成为外来人口。浦东超多的外来常住人口,侧面反映了包括金融、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服务在内的各类产业对于全国乃至全球人才的吸引力。

2十年一台阶,三十年新起点、再出发

2.1三个阶段、三个先行产业:基础建设、金融、高新技术

浦东开放满三十周年,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产业和经济飞跃式发展。自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之后,浦东在三十年间迎来了高速发展。浦东新区GDP占上海市比重从年代初的不足10%快速增长,截止目前已近占全上海约30%,显示出对经济的巨大带动作用。从发展阶段来看,第一个十年以早期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第二个十年在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方面积极融入全球化,第三个十年则依托自贸区和科创中心的建设,聚焦浦东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由此可以看到,在第一个三十年,通过“三个先行”的发展战略,浦东通过聚焦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高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和经济的飞跃式发展。

第一阶段:年至年,发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界面及投资环境。自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到年1月1日浦东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浦东新区的开发振兴正式起航。在第一个十年,面对急迫的城市化需求,浦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对交通、公用事业、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巨资,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投资环境。其中,标志性建设包括,年底正式通车运行,连通浦东浦西的南浦大桥;年正式建成运行的浦东机场一期工程;以及年国庆建成的东方明珠,都是浦东城市基础设施成就的标志。数据显示,至年浦东地区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速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额的年均增速均在25%以上,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进入年以后,浦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并没有停止脚步,包括浦东国际机场的磁悬浮列车通车,年连接北外滩和浦东小陆家嘴的新建路隧道,以及洋山深水港工程,可以看到基础设施建设朝着纵深不断优化。

第二阶段:年至年,政府推动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化。在第二个十年,以年我国加入WTO为重要历史机遇,以及年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提出上海要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金融是其中的重头戏。从金融业占浦东GDP占比来看,从年5%上升到年18%;从金融服务机构来看,在年浦东已经有总计超过家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浦东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对内实现对制造业、贸易等实体经济的服务;另一方面,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化,并加大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第三阶段:年至今,自贸区和“科创中心”的建设,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在最近的十年,浦东的发展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展开。一方面,国家第一个自贸区在浦东的设立以及临港新区的建设,显示出浦东在新一轮改革开放试验和发展中的领头作用;另一方面,浦东推动“科创中心”的建设战略,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科技产业的进一步深化。截止目前,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已经是浦东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以集成电路为例,自年上海华虹建成投产我国第一条8英寸生产线开始,到年中芯国际落地,再到最近10年的快速发展,浦东已经持续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并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产业集群。

2.2跨越式发展,还有哪些政策可以期待?

浦东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法制、体制、机制的全方位支持。在浦东开放初期,《上海市鼓励外商投资浦东新区的若干规定》、《关于上海浦东新区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上海浦东新区产业导向和投资指南》等文件的出台,无疑为浦东的开发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依托上海本身产业优势,通过挖掘自身潜力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则充分运用外资,通过吸引国际资本的加入,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向国际城市进行对标。

以“九五”期间浦东开放政策为例,包含财政税收、外贸、金融等方面。在至年的“九五”期间,对于当时仍处于开发初期的浦东,无论是财政税收、外贸、还是金融政策都体现了中央的倾斜和支持。其中,财政政策尽管不再实行新增收入全留,但以浦东发展基金的方式给予支持;同时每年中央财政还给予浦东3亿元的拨款,对照经济特区政策实行免税额度管理。金融方面,则是通过贷款、创新业务试点等方式进行支持。

上海自贸区位于浦东境内,将是重点政策发力方向。浦东作为上海和中国对外的先行窗口,以自贸区为代表,将是浦东三十年政策重点发力的方向。那么未来政策重点可以期待哪些?通过梳理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年、海南自贸港、香港和新加坡两大自贸港、以及纽约和伦敦自贸区的政策,给予一定启示。

2.2.1借鉴深圳:聚焦改革、开放和产业升级

浦东开放30年,哪些政策可以期待?借鉴深圳特区,聚焦改革、开放和产业升级。年8月,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深圳迎来了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因此,或许可以对标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的政策,期待浦东的政策“礼包”。

通过梳理深圳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五个特点:

一是政策的层级规格较高。主要政策分别由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中央金融监管机构印发,体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意志和高度,而不仅仅是地方性政策。

二是政策的广度较大。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到自然资源,再到金融服务和科技制度,体现出政策的全方位性。

三是政策的系统性,强调立法和制度。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改革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四十周年之际,着重强调了政策的系统性,即在立法和制度层面为改革创新的探索提供制度和法律层面的保障。

四是政策的方向重点突出改革。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包括以清单批量授权的方式赋予更多自主权,一揽子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给予改革更多的空间。在改革的深度上,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例,通过下放土地改革权限提高自然资源要素的市场化配置,资本市场改革中的创业板注册制和数字人民币试点,劳动力流动中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分配机制的建立以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培育数据市场,都体现了深化改革的意志。

五是对内改革的同时,政策强调对外开放。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包括金融业、航运业的开放是积极加入国际大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尤其以金融业为例,可以看到深圳的政策礼包在人民币国际化,引入外资券商和基金,鼓励企业境外上市等层面,不断加大与国际的接轨。

对于浦东,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绝对核心,以及金融服务和高新技术的重地,我们认为政策或将可以参照深圳政策进行期待。在聚焦改革、开放、产业升级的同时,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加深江浙沪皖的人口、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流动。在全面对外开放和推进国际大循环方面,以金融业为代表,加大与国际的多层次接轨。

2.2.2参考海南自贸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1440.html

------分隔线----------------------------